痛苦的塑料價格之跌
對很多塑料制品而言,原料成本占據了成本的最大部分。原料價格降低可以說是過去兩年里里塑料行業最大的奢望。一切的變化發生得那樣突然。
近年來,原油價格不斷高漲,以原油為主要資源的塑料原料市場價格隨之暴漲。然而,隨著美國次貸危機逐漸演變成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原油價格急劇下跌。石油價格在人們擔心會向200元每桶進軍的時候,突然轉而向下,不僅挫破100元的關口,而且一度下降到30多美元的低價。與石油價格同步下跌的還有塑料原料價格,很多通用原料從高峰時的每噸人民幣17,000-18,000元,跌至6,000元,最低達到5,000元。而國際進口原料價格更低,當時美國離岸價聚丙烯不過500美元,折合人民幣不到4,000元。
真正凄慘的是那些為了應對材料價格暴漲而儲存材料的企業。他們本希望通過提前存備一些原料可以應對價格進一步上漲帶來的壓力,沒想到,所囤積的原料不但未能為企業帶來效益,而且在吞噬著企業利潤。不少企業因此陷入舉步維艱的境地。
而這一切竟然主要只是發生在2008年10月份,一個月跌幅接近50%!11月7日,在浙江省余姚市舉辦的中國塑料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塑料產品價格暴跌現象成為論壇的中心話題。中國工程塑料協會秘書長鄭塏介紹,有企業表示,短短兩周時間,過去兩年內積累的利潤,轉瞬之間消失殆盡!
在塑料價格暴跌的同時,由於受全球金融風暴影響,市場消費信心降至冰點,讓本已危機重重的企業陷於更大的困難之中。塑料制品行業出口增速急劇下降,部分塑料加工企業停產、倒閉。
事實上,原料供應商的日子也不好過。據韓國媒體報道,LG化學自1991年工廠開工後,首次進行減產。擁有韓國最大粗汽油分解工廠(年產能181萬噸)的麗川NCC也實施了自1999年成立以來最大幅度的減產(30%)。
據臺灣經濟日報消息,全球第三大石化大廠LyondellBasell美國子公司1月6日申請破產。這是全球金融海嘯後,首家宣布破產的石化大廠。甚至有業界預期,Lyondell Basell美國子公司的破產,會影響全球乙烯、丙烯、聚乙烯及聚丙烯原料供應,若集團受波及的程度擴大,將改變塑化業供過於求的窘境,為塑化業景氣反轉帶來曙光。
回味塑料原料瘋漲時
從去年6月一份關於西安地區制品企業的采訪報道中,我們可以想見當初原料價格暴漲時期的市場狀況。
“原料價格如此漲法前所未有。6月5日下午我們詢價時,延煉產T30S價格是16,700元,嚇我們一跳,因為這一價位比5月9日的13,600元上漲了3,100元,所以我們未立即訂貨。哪知6月7日早晨再聯系時,價格已上調至17,200元,僅隔一天就漲了500元,而且人家還說貨源不多,如果不立即簽訂合同,不能確保晚上還是這個價位。這變化也太快太離譜了。”“塑料原料價格遠未見頂。以目前國際石油價位看,對應的聚丙烯、聚乙烯價格應該突破20,000元。其余如聚苯乙烯、聚氯乙烯、ABS等價格還將同步上漲。”這樣的觀點并不罕見。
由於塑料原料價格上漲飛快,在有著“中國塑料城”美譽的余姚,有企業表示,訂單成為了最大的負擔。2008年初,塑料原料加權價格約1.3萬元(人民幣,下同)/噸,但到了五、六月,突然攀高至1.8萬元/噸,後期僅一個月原料價格每噸上漲4,000-5,000元,漲幅接近40%,有時甚至出現一天兩價的現象。
事實上,2008年第二季度到第三季度初,也是各供應商紛紛提高價錢的時期。
美國羅門哈斯公司宣布其塑料添加劑部門自2008年6月起將在亞太地區對其錫熱穩定劑產品收取一定額度的附加費。
陶氏化學公司自2008年6月1日起全面提升產品價格。價格漲幅按不同產品受能源、原材料和運輸成本上漲的影響程度而有所不同。
塞拉尼斯旗下的泰科納工程塑料業務部宣布提高其Vectra液晶聚合物(LCP)產品的價格,新價格對所有依據相關合同自2008年8月1日起出貨的產品生效。
科聚亞公司對四溴雙酚A進行提價。此次提價於8月15日裝運發貨時或合同允許之日起生效。
……
類似的調整還有很多,理由不外乎都是原材料以及相關成本的增加已經無法內部消化。從不同供應商的提價說明可以看出供應商對於不斷提高價格的無奈。
陶氏化學公司董事長兼CEO利偉誠(Andrew N. Liveris)表示,為設法減輕急劇攀升的能源和原材料成本產生的影響,全線提價勢所難免。“我們今年一季度的原材料和能源成本較去年同期出現42%的驚人增漲,而且隨著石油和天然氣價格的一路攀升,這一勢頭還在繼續。”利偉誠說。據陶氏公司介紹,公司2002年在能源和碳氫原料上支出80億美元。“以2008年5月底的價格來看,2008年這方面的成本估計達到320億美元。”
杜邦工程塑料部副總裁兼總經理Keith J. Smith表示:“杜邦積極施行許多措施,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可是原材料、能源與運輸價格仍不斷飆升,其累積的升幅已完全抵消了我們節省的成本,而且我們先前宣布的調價已不足以緩解成本壓力。以上種種原因使得我們要再次提高售價。”
從國外進口塑料的統計來看,量減價增成為很多地區進口的主要特點。據海關統計,2008年上半年,經廣東口岸進口初級形狀的塑料達422.9萬噸,比2007年同期(下同)下降7.5%,進口價值72.4億美元,增長6.1%,進口平均價格1,711美元/噸,上漲14.7%。
面對暴漲與暴跌的反思
此刻,面對原料價格暴跌與市場萎縮帶來的巨大壓力,或許我們會感覺在原料價格逐漸上漲時企業的運作還要稍好一些。價格上漲,盡管處於上下游夾縫之中的加工業,面對相當大的困難,但還有一些客戶理解一片漲聲的市場現狀,會給予一定程度的提價,而且加工企業通過控制成本與管理挖潛還可以抵消部分成本上漲的壓力。而價格暴跌本來是一件好事,卻有那麼多企業因而陷入困境,是不是該反思我們在制定決策時對未來可能的風險是否有足夠的顧慮?
醫療相關產業是近兩年價格暴漲暴跌中,發展最為穩定的市場。圖為嬰兒培育箱,采用模克隆以確保高溫耐受性。
誠然,價格這樣巨幅的暴漲暴跌企業難以預見。然而,中國塑料加工業對於價格的承受度究竟有多少?當出口退稅率下調幾個百分點時,從整個行業的反應已經可以看出我們的加工業對於價格的承受能力多麼脆弱!
我們換個角度,暫時撇開價格暴漲暴跌的負面影響不管。筆者在與業界一些企業交流時也發現,有這樣一些企業,如從事醫療專用料生產與醫用制品生產的一些企業,它們處於同樣的市場環境中,它們面對同樣的危機卻毫發無損,甚至有更好的發展,原因何在?因為這些企業的領導人在原專注的行業高速發展時,就積極調整企業發展方向,企業經營一直尋求回報率更高的市場。正因如此,價格的漲跌雖然會影響企業利潤的多寡,但是在原料價格這樣暴漲暴跌的市場之中尚能保持企業繼續高速發展。
市場漲跌本尋常,真正使得市場波動對企業傷筋動骨的并不是價格的變化,而是在於我們的產品有沒有市場競爭力。